丁靖严:无中生有,以有观无
策展对话
August 6, 2025
Q:策展人 王垚力 D:艺术家 丁靖严 Q1: 我好奇是怎样的 契机让你想去了解道家的思想观念?又是怎样的原因吸引你一直进行下去? D:大概是在2022年我开始接触油画这个媒介。在2024年之前,我的创作更多依赖直觉与随机性,是一种对图像和感觉的自然流动。但到了2024年,我开始试图通过“寻找自我”来建立一种创作路径。当时我尝试用符号化或色彩语言去表达内在,但做完一个系列后,我发现画面虽然变得复杂,却越来越空洞。我仿佛被困在一个自我建构的牢笼中,被“唯一的我”控制,失去了流动性,也陷入了强烈的自我怀疑。 在那种迷茫中,我第一次真实地体会到“寻找自我”的不确定性,开始察觉到自己对“自我”概念的执着乃至妄念。那次经历也让我首次正视“空”这一概念。 丁靖严,《无题 ( 绝 ) 》,2025,布面油画,70 × 100 cm Jingyan DING , Untitled (Dissolution) , 2025, Oil on canvas, 70 × 100 cm 在意大利的生活其实也成了对“空性”的一种锻炼。日常的无常、不确定与徒劳感,一次次让我学会放下执念,也让我逐渐对外部世界进行“祛魅”。 当时我选修了一门课叫“身体符号学”,老师每节课都会带领我们冥想,闭上眼睛去感受“无”。起初我并不理解,也有些抗拒,但随着一次次练习,有一刻我真的感到了一种彻底的“放下”。当我再睁开眼去看周围的一切,哪怕是最细微的元素,都似乎从另一个全新的视角进入了我的感知。那是一种自我的消融,也是一种流动的觉知,仿佛打破了所有边界。那一刻,我开始深信,真正重要的并非外部世界的稳定性,而是内在世界的力量。满足感也不是来自欲望的实现,而是源于内在状态的转化。当我放下对浅层欲望的执着,才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平衡与安宁。 丁靖严的手稿 Jingyan DING's drawing 世界上的一切发生,往往都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若时机未到,即使机缘显现,也很难真正抓住。《道德经》 的出现对我来说,也是在经历了种种挫折、自我的煎熬之后,才终于腾出空间去承载那份智慧的来临。 《道德经》的视野不仅涉及自然,更关注一种常被忽视的“细微维度”——即“无”,一个不可被感官直接捕捉却真实存在的内在世界。这一维度之所以常被忽略,并不是它不存在,而是我们未曾为它留出空间和注意力。 后来我也开始读《金刚经》《心经》 ,以及一些禅宗公案,这些都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禅宗的智慧通过道家和佛经的视角,很自然地进入了我的理解与体验之中。我逐渐发现, 许多现当代艺术家所做的实践,其实本质上与禅宗公案没有太大区别:它们都试图打破固有逻辑、拒绝传统语言与表达方式。 公案从不提供答案,而是激发修行者的疑问与顿悟。同样,很多当代艺术作品也希望引发观众的反思。然而不同的是,公案期待的是一种“心灵的转变”,面对它的人是“潜在的修行者”;而当代艺术却更容易停留在“理解”与“概念消费”的层面。这也可能是为什么,我时常被一句话震撼一年,却很少有艺术作品能带来相同的深度冲击。 我们今天所做的艺术,很可能只是对“公案形式”的不断物化复制:形式还在,顿悟已失。很多作品像是在“颠倒梦想”中寻找偏离的答案,以换取一瞬的慰藉与虚妄的肯定。 我一直在思考, 如果能将“禅宗的精神”与当代艺术机制融合,脱离宗教语境,让公案成为一种感知的实验、观看的修行,那艺术将不再只是制造“新奇”,而是为了“照见”——这或许才是这个时代的艺术真正该探索的方向。 丁靖严,《无题 ( 眠 ) 》 (局部) ,2025,布面油画,50 × 150 cm Jingyan DING , Untitled (Slumber) (details) , 2025, Oil on canvas, 50 × 150 cm Q2: 探究'本质'的过程中,是否会让你产生虚无感?还是说它是你用来对抗虚无的方式? D:在我刚开始接触《道德经》的阶段,确实一度可能会对“无”过度执着,从而陷入一种类似虚无的陷阱。当试图理解“无”的时候,很容易误以为它意味着什么都没有、意味着否定一切,但后来我慢慢意识到,那其实只是表层的理解。 很多人都害怕把“无”等同于数学上的“0”,觉得“0”代表的是空无一物。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都知道,“0”在数学上是一个数,是一切数字的起点,并非“空集合”那种彻底的无。而宇宙万物的诞生,反而更像是从这个“0”——这个看似空却蕴含一切可能的状态中生发出来的。因此我渐渐体会到,道家讲的“无”,也正像数学中的“0”一样,是万物的起源,是一切“有”的基础,而不是消极的否定。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毕竟是一个充满“有”的世界,而“有”的显现,其实是“无”的延伸,是“道”通过现象世界的具体体现。 所以“有”与“无”并不是对立的,它们彼此交织、互为根本。“有”是我们所感知到的形式、物质、语言,而“无”则是它背后的秩序、 流动与本质,是不可见、却真实存在的。 我没有把“无”当成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反而是借由它来更清晰地看待现实。虚无感有时候会来,但我并不排斥它,因为它提醒我:也许是我又过度执着于某些“有”的东西。当我开始练习去观察“有”的显现,比如情绪、欲望、语 言、关系,我就更能触碰到“道”的运作。比如, 当感受到一切都在消散的时候,其实也正处于一种“全然敞开的状态”——空无所有的时刻,也可能是拥有一切可能的时刻。 这 种对“无”的理解并没有让我沉入虚无,反而成了对抗虚无的方式。它提醒我,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而要去看它背后的运作逻辑与流动性。 当能在“无”中找到“有”,在“失去”中看到“获得”,虚无感就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洞察和自由。 丁靖严,《无题 ( 0 ) 》,2025,布面油画,45...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