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喆坤:重塑个体界面

JOURNAL
June 14, 2025

艺术家手记

文/王喆坤

 

“蚀迹之痕”展览现场,2025,伯年艺术空间,北京

 

 

文化无意识

 

这一系列作品诞生于申请英国硕士项目的准备期,是我首次摒弃照片与写生参照,完全依靠直觉默写我感兴趣的内容,如欧美影视剧《龙之家族》中“鲜血与奶酪”经典场景,以及电影《潘神的迷宫》里象征时间压迫的沙漏。这些画面从记忆深处浮现时,我尚未察觉自身已被西方视觉文化深刻渗透。

 

王喆坤,《鲜血与奶酪》,2024,布面丙烯及油画,20 × 30 cm WANG Zhekun, Blood and Cheese, 2024, Acrylic and oil on canvas, 20 × 30 cm

 

电影《潘神的迷宫》静帧截图

 

王喆坤,《抓紧》,2024,布面丙烯及油画,18 × 27 cm WANG Zhekun, Hurry, 2024, Acrylic and oil on canvas, 18 × 27 cm

 

直到完成《无视》时突然的创作停滞——画面中强烈的戏剧性光影与冷暖对比,让我意识到这种视觉语言与我的文化基因存在本质断裂。

 

王喆坤,《无视》,2025,布面丙烯及油画,18 × 24 cm WANG Zhekun, Disregard, 2025, Acrylic and oil on canvas, 18 × 24 cm


通过对比研究,我发现欧美影视常通过“烛光/炉光/窗光”塑造权力象征(在城堡、皇室中进行拍摄),用高反差光影强化人物地位;而平民叙事则多采用平光群像。这种“光即权力”的视觉政治,本质上源于基督教文明的光明崇拜。当认识到自己始终是文化他者时,我终止了这个系列,转而追问:什么是属于我的“光”?

 

中:王喆坤,《踪迹》,2024,布面丙烯及油画,60 × 120 cm WANG Zhekun, Fugue2024, Acrylic and oil on canvas, 60 × 120 cm,“蚀迹之痕”展览现场,2025,伯年艺术空间,北京

 

 

光的解构与重构

 

我将“光”拆解为自然光(不可抗的外部塑造:文化殖民、地域差异、家族传承)与人造光(主动选择的影响:人际关系、教育经历)。在第二阶段作品中,刻意剥离了西方绘画传统的投影、环境色与冷暖对比,仅保留极简的明暗过渡来塑造单色形象。画面元素转向个人启蒙记忆的符号化再现,这些私密意象构成了一种内向探索的视觉日记,同时也放弃油画转而使用丙烯。《图腾》是我进行这部分尝试的第一张作品,之后陆续创作了《诞生》《痕迹《囿凋》更为完整的作品。

 

王喆坤 WANG Zhekun
图腾
Totem
2024
布面丙烯及油画 Acrylic and oil on canvas
20 × 30 cm
  

王喆坤,《囿凋》,2025,木板丙烯,155 × 145 cm WANG Zhekun, Petals in Bastille, 2025, Acrylic on wood panel, 155 × 145 cm

 

左二:王喆坤,《诞生》,2025,布面丙烯,200 × 130 cm WANG Zhekun, The Birth2025, Acrylic on canvas, 200 × 130 cm;右二:王喆坤,《痕迹》,2024,木板丙烯及油画,120 × 160 cm WANG Zhekun, Traces2024, Acrylic and oil on wood panel, 120 × 160 cm,“蚀迹之痕”展览现场,2025,伯年艺术空间,北京

 

 

物质协作的探索

 

在西美版画工作室,铜版、石版、木版这些自然材料,通过酸蚀、松香粉、金刚砂等人造介质的干预生成图像,恰如人类被社会规则重塑的过程。

 

王喆坤版画工作室的材料 

  

石版套色打墨过程

 

王喆坤石版套色最终完成作品,23 × 30 cm

 

我的创作灵感源自学习版画时记忆的碎片。在探索版画艺术的旅程中,我不断进行各种各样实验与尝试。尽管经历了这样多的实验与尝试,最终成果也总是充满未知与变数。这些结果时而带来意外惊喜,时而充满戏剧性,完全超出我的掌控。这种创作的过程与结果,恰似我的人生,充满不确定性与变量。 

 

王喆坤 WANG Zhekun

惊喜与偶然

Surpsise and Serendipity

2024

木板丙烯及蜡油 Acrylic and wax on wooden panel

120 × 160 cm

 

左:《水油分离》,2024,木板丙烯及蜡油,120 × 160 cm WANG Zhekun, Separation of Water and Oil, Acrylic and wax oil on wood panel, 120 × 160 cm“蚀迹之痕”展览现场,2025,伯年艺术空间,北京

 

作品《惊喜与偶然》巧妙地呼应了铜版画的呈现方式,生动地再现了课堂上揭版时的激动瞬间。通过这件作品,我希望传递出意外之喜与偶然发现的震撼。《水油分离》中展现了我制作石版画的日常场景。作品中,静默的石版印刷机与周围忙碌的人群和手部动作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种反差,我试图展现艺术创作过程中静与动、机械与人力之间的和谐共存。这件作品不仅是画面的呈现,更是艺术创作过程中我对各种元素互动的思考和对艺术本身热爱的表达。

 

作品《版画工作室》中的凳子原型

 

王喆坤 WANG Zhekun

版画工作室

Printmaking Studio

2025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00 × 450 cm

 

作品《版画工作室》展现了我试图将“协作性身份”这一理念与版画的“间接性”特质相结合的尝试。在版画创作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对最终作品产生影响。因此,我决定将一个宏伟的场景拆分为两个不同的宇宙,象征着两种可能的结果,并以此作为创作的主题,以传达我的艺术理念。这既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也是向观众传递情感的一种尝试——期望观众能够体会到我所经历的情感起伏以及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通过这三件作品,我期望向观众展示艺术创作的多样性与深度,同时传递我对艺术的热爱与细节的极致追求。

 

 

 
王喆坤 WANG Zhekun

重塑古着

Reclaiming Vintage

2024

木板丙烯、木刻、蜡油 Acrylic on wooden panel, woodcut, and wax oil

尺寸不一

 

 

装置与影像

 

家庭是塑造个体的最初系统。我拆解1973年的老柜子(与父母同龄),并进行绘画和重组,这种结构成为血缘关系的实验模型。我以自己的家庭为研究对象,深入描绘中国式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一方面,我的作品通过叙事手法展现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历程,以绘画的形式叙述了个人的成长经历,深刻揭示了周围环境和家庭对个体塑造的深远影响和持续作用。另一方面,我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和研究,选取了与父母同龄的老旧衣柜这一特定物品,并将其与绘画艺术相结合。

 

“蚀迹之痕”展览现场,2025,伯年艺术空间,北京

 

这个古老的衣柜象征着父辈的成长背景及其过往的生活方式。在作品的右侧的“盒子”空间中,我描绘了传统而非现代的家庭观念元素 。因此,我将衣柜细分为三个部分:左侧部分以身体为象征的囚笼意象,中间部分展现多样化的“自我”形象,而右侧部分则以母亲为核心,构建出家庭生活的场景。这三个部分均汲取了古代洞穴壁画的风格,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视觉效果,引导观众进行视觉上的探索。在这些区域中,诸如“躲藏、追逐、恐吓、窥视、拉扯”等场景,隐喻了家庭表面和谐之下的紧张氛围。这些元素象征着束缚——艺术家赤裸裸地、无助地降临于世,其行动与思想均受到限制,被传统家庭价值观的枷锁所束缚。左侧室内空间中,那些蜿蜒如火焰般的细小脚印与惊恐的人群形成鲜明对比,更似家庭叙事中的场景,象征着自我救赎的历程。

 
 
“蚀迹之痕”展览现场,2025,伯年艺术空间,北京

 

影像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家族间的互动以及旧时照片的收藏,这些共同塑造了我对个人与家庭关系的认知。照片不仅捕捉了生活中的瞬间,还映射出社会与家族的历史发展脉络,承载着中国传统家庭的情感价值——责任、奉献与亲情。老照片中所蕴含的情感符号,在我成长的历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构成了连接往昔的桥梁。我通过绘画和影像,将记忆与情感具象化地展现出来,使之成为与过去进行对话和精神交流的媒介。每一次落笔,都是对照片背后意义的再次体验与创新,我在重现记忆的同时,为其赋予了现代的诠释,使历史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蚀迹之痕”展览现场,2025,伯年艺术空间,北京

 

以中式神秘仪式为表演形式,我试图在当代语境中重构家族记忆。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复原了记忆,更叠加了新的情感维度,展现出与家族、历史及文化的深层羁绊。我感受到超越血缘的情感纽带力量,这种力量植根于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土壤和生活环境。通过创作,我强化了这种联结的意义,串连起跨越时间的情感,尝试构建更为丰富的情感表达与文化认同。

 
 
展览现场图片版权 © 艺术家 & 伯年艺术空间
Images Copyright © Artist & BONIAN SPACE

About the author

Youming Jin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