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Youming Jin

    “现实与自我,并非如我们所想那般确凿无疑,它们更像是意识的产物,是信息与感官的偶然聚合。”——丁靖严

  • by Youming Jin

    “蚀迹之痕”展览现场,2025,伯年艺术空间,北京

     

    刚刚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的王喆坤,创作围绕物质“能动性”的探索和个人经验与文化再现的关系,探讨了记忆如何在时间的维度中,对塑造自我和家庭与社会历史的交集产生影响。版画的学习与研究让王喆坤摸索到物质与材料的特殊协作性,同时也让他感悟到时刻伴随于生活的可控与无常。

    王喆坤首个展“蚀迹之痕”总览,2025,伯年艺术空间,北京
     
    展览标题“蚀迹之痕”源于铜版画的创作原理——通过酸蚀在金属表面生成不稳定的图像痕迹,同时也隐喻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被外部力量塑造的印记。展览试图追溯“蚀与刻”的动态过程,通过四个递进式的创作阶段,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过去经验如何驱使王喆坤创作与思考的始末原由。
  • “我觉得创作的能量是一种内在的能量,把一种探索后的收获从外部世界汲取到内心,去滋养创作。油画作品把这种积累释放出来,材料的转变可能仍然只是一个载体的转变,但同时材料的转变所面临的新的问题也很有意思,这个过程有压力也有兴奋,当我可以找到我在油画材料中的唯一性,结合到我所表达的主题的特性,一段全新的旅程便开始了。在舒适区里创作确实是一件蛮舒服的事情,舒适很重要,它代表着艺术家某一阶段的探索得到了答案。同时也意味着有可能马上面临一个全新的开始。”——马君
  • 苑慧楠:我的植物,在黑暗中幽然生长

    策展对话
    “我渴望自由,同时也因为不具有自由的能力而畏惧自由,因此我给自己建立了奉自己为神的信仰,用我给自己带来的爱和救赎来创造自由,让我不再囿于自身的渺小与脆弱。最后,坚定我的存在。”——苑慧楠
  • 高新潼:回溯自然,有意的选择与无意的呈现

    策展对话
    “我想追求的流动是‘自然而然’,是有意而为之,但却是在无意中达成的,这既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但也是一种无意识中的自然呈现。这种双重性让我在创作时感到自由和更多的可能性,也希望观者能够在绘画的平面空间中感受到不同的解读和层次。”——高新潼
  • 其实我没有“决定”只以绘画创作……但“绘画”毫无疑问会参与我完整的创作生涯,雕塑和建筑则晚些,是到德国之后的事了。我也曾疑惑为什么我选择它,某天惊觉这事想反了,它是本能的延展,超出我自身,被吸引自然而然。但绘画不是唯一的方式,到今天我也在拓展,不是拓展学科,是生命模式。”——栾晓晨